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說:“雜交水稻的成功,一半功勞歸南繁”。若將雜交水稻比作我國農業科學技術的一張閃亮名片,南繁就是這些名片的“名片夾”。
每年的3、4月份,是南繁工作最忙的時候。不僅要進行大量的雜交試驗,還要忙著去雜、選種、收種。科研人員在水稻親本抽穗揚花之際做雜交,以及稻瘟病抗性檢測,純度鑒定,繁種田種子去雜等。每年清明節前后水稻成熟,屆時會收取雜交種子、加代育種小材料、繁殖稻種。
?
南繁是指利用海南獨特的氣候條件和物種資源,從事農作物品種選育、親本繁育、種質鑒定和種子生產等活動。海南省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光熱條件,可以實現農作物的加代繁殖,一年可繁育兩代,甚至三代。充足的光熱像“加速器”,需要10年出的成果,通過南繁可能只要3年,相比其他區域,不僅縮短了育種年限,且能鑒定育種材料的抗病性及對濕度、光照的反應等,提高新品種的競爭力和覆蓋規模。
每年的十二月初,隨著江蘇漸漸步入冬季,農業科技集團科研團隊就帶著自己精心選出的“金種子”來到這片溫暖的土地,開展品種選育、繁殖、制種、鑒定等工作。馮明輝是金色農業第一批派駐海南繁殖基地的科研人員,他不僅擔負著育種、選種的科研重任,還承擔著墾荒、播種、澆水、施肥、趕鳥、除草等技工活兒。“這片地當時布滿了草,都是我們一鍬一鍬挖出來的”馮明輝回憶說。
稻田里,一位20來歲的青年小伙扎在專家群中,格外顯眼。他是科研團隊新進的科研人員顧睿。“水稻親本開始抽穗便要忙著做雜交,每天清晨早早下地,拿個板凳坐田里,開始剪穎殼、去雄、套袋。”顧睿說。烈日炎炎下,一手拿剪刀,一手拿剪好的穗子,逐袋抖粉,并做記號,分分鐘汗就能濕透衣服。他說:“比起老一輩的育種家,這點苦不算什么,還有很多要向他們學習。大學里提前接觸各類農學知識,等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步,我們應該把這種眼界轉化為實踐優勢。”顧睿認為,農業并不只有苦和累,更是年輕人大展作為的廣闊天地。
十余年來,通過一批批科研人員的努力,南繁成果碩果累累,自主選育出的金粳858、金香糯1號、金粳882等南繁加代培育的新品種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其中金香糯1號獲得鹽城市科學技術局頒發的高新技術產品證書。同時還儲備了一批優良水稻品系,為公司科研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一代又一代的農業新青年將在這片熱土上,為鉆研農業“芯片”奮斗不止,以青春守護中國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