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港務系統建得越來越好了,碼頭干凈、整潔、現代化。不像以前的煤碼頭,到處都是煤灰,連樹都是黑的。”5月11日,黃驊港煤炭港區碼頭,習近平總書記發出如此感慨。近日,記者走進黃驊港,探尋煤港成“美港”背后的故事。
草木蔥蘢、波光粼粼,魚兒游、鳥兒飛……五月,國家能源集團黃驊港務公司生產一線,在碧海藍天的映襯下,宛如一座鳥語花香的“海岸花園”。這座現代化的煤碼頭是國內首家煤港AAA級工業旅游景區、國家首批兩家五星級綠色港口之一,全國散貨港口中唯一的五星級綠色港口,先后榮獲“亞太綠色港口”“中華環境優秀獎”等榮譽稱號。
“曾經的黃驊港天烏蒙,水灰黑,甚至連樹都是黑的,而現在天藍水清。”國能黃驊港務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洪軍介紹,煤港變“美港”的背后是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
煤粉塵污染和含煤污水排放是散貨港口實現清潔生產的兩大關鍵難題。國能黃驊港務公司牢牢抓住這兩個“牛鼻子”,向科技創新要答案,專門成立科創團隊,集中“火力”技術攻關,全流程粉塵治理、污水零排放兩大工程在科技創新的驅動下應運而生。
翻車機一直是煤塵污染的“重災區”,是造成煤塵的源頭,要治就從源頭開始!公司領導帶領技術骨干研究,經過多次試驗發現,當底層漏斗灑水量為作業量7‰時,抑塵效果最好,據此國能黃驊港務公司發明了,即通過在翻車機底層灑水抑制煤塵的產生,實現一次灑水全流程煤塵近零排放。
“‘本質長效抑塵’技術應用后,即使站在翻車機房上方觀看臺上近距離觀察,也感覺不到煤塵的存在。”技術骨干汪大春介紹,“本質長效抑塵”技術一舉拿下六項國家專利,并獲得第45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
同時,開發建設,解決日常蒸發造成的煤炭表面濕度降低的問題,根據煤質特點、天氣變化、堆存時間等調節灑水量和灑水頻次,滿足煤炭垛位表層抑塵需求,將回收的煤粉在粉塵車間進行加工,通過技術處理壓制成煤餅運至清車底煤垛,對煤粉塵進行充分回收利用。
有了突破口,科技創新的能量就不斷迸發出來。堆場智能水幕補水系統、建立粉塵處理系統、皮帶機智能清洗裝置、堆料機臂架灑水技術、現場清掃自動化……近幾年,黃驊港務科創團隊研發的科技環保成果不斷被應用到清潔生產中,一套組合拳打下來,黃驊港徹底解決了煤炭粉塵污染的難題。
“全流程粉塵治理工程是黃驊港務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也為全國散貨港口實現清潔生產提供了黃驊港方案。”國能黃驊港務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劉強說。
煤粉塵治理的豐碩成果,不僅為黃驊港換來空氣清新的環境,更是為自主研發治理環境的科研團隊建立了信心。以科技手段解決實際難題,黃驊港向著下一個目標前進。
煤炭裝卸生產中會產生大量的含煤污水,這些水往哪兒去?煤炭運輸需要大量淡水清潔抑塵,而黃驊港所處渤海灣鹽堿之地淡水資源匱乏,淡水從哪兒來?
經過大量調查研究、反復研討,國能黃驊港務公司科創團隊創新性提出了打造“海綿港口”的理念,設想讓煤港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時具有良好的“彈性”,在雨水、污水、壓艙水等低價值水源較多時,進行吸水、蓄水、沉淀、凈水;需要用水時將蓄存在“海綿載體內”的低價值水適時“釋放”,為生產提供充足水源。
打造‘三湖兩濕地’生態循環水系統是在“海綿港口”理念指導下,實施污水零排放工程的具體舉措。原有垃圾場、空閑荒地改造成“三湖兩濕地”,實現相互聯通,用于收儲壓艙水、凈化煤污水、承接“天上水”,并將這些水逐步回用到生產中,形成一套完整的水循環利用系統。
為了用好這“三水”,國能黃驊港務公司科創團隊開發了一套綠色生態管控平臺系統,通過現場18個監測感應裝置收集各水體系運行和生產用水情況,根據不同用水需求,合理調配水源,精準用于生產,實現了水資源的科學儲存、平衡存水、循環用水。
憑借著科技與生產的高效聯動,2022年黃驊港務煤炭運量2.05億噸,作業全過程粉塵排放消減率達到98%,生產作業環境呼吸性粉塵濃度控制在1㎎/m3,不足標準限值的40%,無組織粉塵排放濃度僅占限值的18%,實現了煤塵“近零排放”;打造的生態水循環系統,蓄水能力120萬立方米,每年節約水費近2000萬元,實現了污水“零排放”。
“港口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希望你們進一步科學發展,把黃驊港打造成具有戰略意義的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大港,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共建‘一帶一路’等作出更大貢獻。”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港區說出了殷殷期盼。循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國能黃驊港務公司將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致力于為煤炭港口乃至干散貨港口行業開創一條綠色生態發展道路,在打造具有戰略意義的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大港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轉載自中國港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