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沿海捎帶業務范圍進一步擴大,將助力上海港打造世界一流航運樞紐,代表中國更好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11月18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同意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暫時調整實施有關行政法規規定的批復。
根據批復,即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在臨港新片區暫時調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國內水路運輸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
調整后,在臨港新片區內,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國際集裝箱班輪公司,利用其全資或控股擁有的非五星旗國際航行船舶,開展在大連港、天津港、青島港與上海港洋山港區之間,以上海港洋山港區為國際中轉港的外貿集裝箱沿海捎帶業務試點。
上海市委研究室經濟處副處長宋鵬霖表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明確,進一步完善啟運港退稅相關政策,優化監管流程,擴大中資方便旗船沿海捎帶政策實施效果,研究在對等原則下,允許外籍國際航行船舶開展以洋山港為國際中轉港的外貿集裝箱沿海捎帶業務。
上述條例的調整,為該項政策的落地,掃除了法律障礙,洋山特殊綜保區將再度實現功能升級。
在業內看來,法律障礙掃除后,還需有關方面的配套政策加持,上海港洋山港區才可真正啟動外貿集裝箱沿海捎帶業務試點。
該業務的啟動,意味著國內沿海捎帶業務范圍進一步擴大,將助力上海港打造世界一流航運樞紐,代表中國更好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2020年,上海已基本建成國際航運中心。多年來,上海作為全球排名第一的集裝箱樞紐港,集聚了大量航運基礎要素。當前,進一步發展國際中轉業務,實現航運樞紐功能升級,沿海捎帶和集裝箱中轉集拼業務是重點。
該業內人士進一步表示:“上海港在航線覆蓋面及集裝箱拼箱貨物體量方面,有較大優勢。提升沿海捎帶政策效果,鼓勵沿江、沿海、國外貨物,在洋山特殊綜保區與本地貨物進行中轉集拼,可進一步優化國際貿易航線網絡布局,減少運力浪費,提高貨物集并和轉運效率,降低外貿進出口貨物的綜合物流成本,提升上海國際航運樞紐服務能級,形成內外循環的關鍵鏈接。”
據了解,目前國內中轉集拼業務有四種類型,分別是本地出口拼箱、進口分撥、國內中轉集拼、國際中轉集拼,總業務量約1300萬立方(50萬至60萬標準箱/年)。
根據對11家全球主要班輪公司的調研,沿海捎帶業務潛在需求巨大,僅以目前到韓國釜山港中轉的外貿集裝箱為基數,預計洋山港沿海捎帶業務年需求量,可達100萬標準箱。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至10月,上海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3897.7萬標準箱,同比增長8.7%,預計今年有望再創新高。
(轉載自中國港口網)